三级健康管理师备考学习资料-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和研究类型
下面是由是由四川健康管理师考试网为大家整理搜集的三级健康管理师备考学习资料-----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和研究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常用指标
1.发病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K=100%,l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计算发病率时,观察时间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来决定,一般多以年为观察时间。
分子和分母的确定分子为一定期间内的新发患者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发病,则应分别记为几个新发病例。对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疾病(如肿瘤等)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
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数是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数。对于那些不可能发病的人(如研究传染病时,因已经感染了传染病或因接种疫苗而获得免疫力者),理论上不应记人分母中。
2、患病率
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患病率是现况研究常用的指标,通常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可反映某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患病率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病床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3.死亡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也称全死因死亡率或粗死亡率。死亡率也可按年龄、性别、种族、病种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如年龄性别死亡率、某病死亡率等。计算时应注意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比较不同地区死亡率时,若人口构成不同,需要先对死亡率进行标化,再进行比较。
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死亡危险的大小。它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也可用于探讨病因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4.病死率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体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的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
病死率多用于急性病,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病死率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因此,用病死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不同医院人院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医院的医疗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类型
普查
(l)概念:普查(census)是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人群的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全面调查或检查。特定时间应该较短,甚至指某时点,一般为1——2天或1——2周,大规模的普查最长不应超过2——3个月。
(2)目的:①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病例,这是普查的主要目的;②了解疾病的分布;③了解健康水平,建立生理指标的正常值范围;④了解某病的患病率以及流行病学特。
(3)优点:①普查可以同时调查几种疾病,并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使其能及早得到治疗;②由于是调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员,所以确定调查对象比较简单;③通过对普查资料制成相应的图、表,可较全面地描述和了解疾病的分布与特征,有时还可揭示明显的规律,为病因分析提供线索。
(4)缺点:①当普查工作量大,调查期限短暂时,工作不易细致,难免遗漏,造成偏倚;②参加普查工作人员多,掌握调查技术和检验方法的熟练程度不等,调查质量不易控制;③通常普查所用的诊断工具比较简单,诊断不能达到要求的标准;④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病不宜开展普查。
以上就是本文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流行病学的常用指标和研究类型,希望能为各位备考考生带来帮助。